河套大學(如何給人才提供最好的舞台?看看河套學院這些大手筆!)
- 编辑:鼠目寸光網 - 67河套大學(如何給人才提供最好的舞台?看看河套學院這些大手筆!)
人才二字,寥寥五筆,卻是強市之本、創新之源、發展之基。
“人才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近兩年來,麵對各地奇招迭出的人才競爭激烈態勢,致力於“綠色崛起”的巴彥淖爾,又是如何“搶”到人才、用好人才、支持人才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的?我們從河套學院找到了答案。
河套學院院長賽音德力根與人事處處長吉日嘎拉 接受巴彥淖爾日報社記者專訪
200萬元 80萬元住房補貼,其所屬團隊實驗室建設經費500—100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300萬元;配偶符合調動條件的可調入或以學校同工同酬形式妥善安排工作。這是河套學院在高層次人才招聘中,給領軍人才開出的該校“史上最高”待遇。對各類人才的種種優厚條件表明了一種態度,為了廣納群賢,河套學院可謂不惜血本。
校內培養的定向博士,全額報銷學費,並給予6萬元生活補助,學成歸來還提供10萬元科研經費,解決配偶工作,並在政策、待遇等各方麵給予傾斜。這是河套學院激活自身人才儲備的創新舉措。人才是強校之本,河套學院秉持著這樣的辦校核心理念,心甘情願為人才付出。
河套學院院長賽音德力根
僅用三年時間,創辦了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組建了科研團隊,蜱媒的相關研究走到了全國前列。這是37歲的博士後高娃帶來的人才效應。
剛與學校簽訂聘任合同,就閉門15天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並在一個月內順利獲批。這是海歸博士王吉力特創造的河套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最快獲批速度。
2014年之前,全校國家級課題空白,現在國家級課題超過10項;2014年之前,博士數量是個位數,如今博士已經超過50個。
……
引進一個人才、形成一個團隊、開拓一個領域、推動一個產業,河套學院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正在集聚蓬勃活力,為自身發展壯大,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生動力和創新動能。
吸引人才:用政策和感情留人“無論你飛得多高多遠,回家總是快樂的。 ”這句溫暖的召喚,讓在日本國家疾控中心工作的博士後高娃決定回國發展。
高娃,蒙古族,烏拉特前旗人。她在日本留學期間取得了碩士、博士學位。她曾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獸醫學院做過訪問學者,所做的研究以蜱媒病原微生物為方向,國內同一領域的研究者寥寥。因此,2014年4月,她回國與浙江大學醫學院和內蒙古大學實驗動物中心聯係後,都獲得對方高度重視,提出豐厚條件力邀她加入。經過比較,高娃決定與內蒙古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在當年6月1日簽署工作合同。
河套學院引進人才——海歸博士後高娃
在簽約前,高娃回鄉探親之際,得知消息的河套學院院長賽音德力根和醫學係主任殷旭紅盛情邀請她一定要到河套學院看一看。作為土生土長的巴彥淖爾人,高娃欣然同意。
“賽院長領我在河套學院校園轉了一圈,介紹了學校整體發展情況和軟硬件條件。著重給我講了學校的人才引進政策,還向我承諾要盡最大努力,按我的要求建設實驗室和組建團隊。從他的話裏,我能感受到這裏對人才的高度重視和迫切渴望。”高娃回憶當時的細節說,“賽院長還用蒙語和我有一段對話,他深情地說,你是烏拉特人,應該回來,為家鄉做貢獻!我聽了之後特別感動,回家思考之後我就決定要加入到河套學院。”
“與高娃簽訂聘任合同後,河套學院按照政策給予她20萬元的安家費,提供了一套80平米的周轉房(水電暖免費),並在2015年底兌現承諾,投入200多萬元建設了實驗室,還向市科技局申請了50多萬元的科研經費。新校區建成之後,我們還投入400萬元建設新的實驗室,麵積比之前擴大10倍,達到900多平米,還在預算中拿出600萬元采購新的實驗室設備。“河套學院人事處處長吉日嘎拉說,人才引進來,更要留得住,為了讓“英雄有用武之地”,而無後顧之憂,河套學院用“真金白銀”的投入、真心實意的服務擁抱英才。
河套學院引進人才——海歸博士後高娃(左)
“我聽到最多的話是‘你現在有什麽困難?我能幫你做點什麽?’我相信,在河套學院很多引進的人才都會有這種‘受寵’的感覺。”高娃說,“剛來到河套學院時,賽院長和校領導來到我的周轉房了解住宿條件,有沒有熱水壺這樣的小事兒都仔細過問。當時,我受寵若驚,更多的則是溫暖和感動。”
目前,高娃已經組建了自己的科研團隊。她們在2016年成功爭取到了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已經投入使用的實驗室被評為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近期,她在國內首次從蜱體中分離出一種菌株,並將其命名為“河套1號”。她相信未來會給家鄉帶來更多科研成果。
與高娃同為日本留學歸來的博士王吉力特,是一個靦腆的通遼蒙古族小夥兒,他的研究方向是食品的生物活性。2017年3月他回國後,與一同待業的妻子考察了多所大學。猶豫中,王吉力特的一位在河套學院任教的朋友巴旦日夫,向他推薦了這所遠在巴彥淖爾的大學。與此同時,賽院長和農學係主任李愛珍幾次三番通過電話、微信聯係王吉力特,希望他能來河套學院實地考察。
河套學院引進人才——海歸博士 王吉力特
王吉力特也被河套學院領導的真誠所打動,和妻子專程來到河套學院,與賽院長見麵。“賽院長對我講了引進人才的政策,向我介紹了巴彥淖爾農牧業發展情況,特別是這裏出產種類繁多的農產品,我認為和我的專業研究方向很對口,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記憶比較深的是他還給我講了這裏的美食、風土人情,他很有人格魅力,講得很動情,我也很受感染。”王吉力特說,“不過,最打動我的是這裏可以解決我妻子的工作,我們還有一對雙胞胎孩子,把家人安頓好了,我才能安心搞科研。”
今年4月,王吉力特與河套學院簽訂了聘任合同。被同事所稱道的是,剛參加工作的王吉力特還沒等到學校分配辦公室,就在一間臨時辦公室裏“閉關” 15天,寫出了一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5月,這份申請書順利獲批,堪稱神速。
“剛來的時候,我們一家人隻背著行李,住進學校提供的周轉房後,賽院長開著車拉著我們到處買生活用品,買東西時候還幫我們講價,就像親人一樣。院領導想得很周到,把我們的小孩也安排到了蒙古族幼兒園。還有,上班頭幾天,我們連回小區的路都找不到,係主任李愛珍特意給我手繪了一張回家的地圖。”王吉力特回憶起好多令他感動的事情,“在這裏有家的感覺,所以我非常想為這裏做出貢獻。”
河套學院引進人才——海歸博士 王吉力特
王吉力特目前已將研究方向放在小麥、葵花、肉蓯蓉等河套農產品上,希望用他的研究成果幫助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高娃和王吉力特隻是河套學院引進人才的代表,在她們身後,是一道數十位博士、數百位碩士等高層次人才構成的絢麗風景。
河套學院人事處處長 吉日嘎拉(左)向係主任了解學生考研考博情況
“2014年之前,我們的碩士以上專任教師不足教師總數的10%。2014年之後,我們已經累計引進25位海內外博士,300多位碩士,碩士以上專任教師占比已經接近50%,基本達到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的基本要求。明年,我們還計劃引進20位以上高層次人才。”河套學院人事處處長吉日嘎拉說,“去年我市出台的《巴彥淖爾人才引進與培養實施辦法》對我市人才引進可謂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我們出台了《河套學院英才計劃實施辦法》,對人才引進做了進一步細化和補充。有了市裏的政策支持,我們人才引進的渠道更加順暢,效果也十分顯著。2018年以來,我們引進了7位博士,41位碩士,為曆年最多。以王吉力特所在的農學係為例,該係目前49名專任教師中,碩士和博士數量達到了39位,其中博士10位,碩士以上教師占比達到80%以上。”
培育人才:激活自身的一池活水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是河套學院人才戰略的兩條主線。其中,人才培養更能激發教師隊伍的內生動力。對此,河套學院不斷加大對已有教師進修、培訓力度,並出台激勵製度,對教師在考研、讀博期間最關心的待遇、生活等多個方麵作了明確說明,為他們繼續深造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讀博期間,河套學院是我堅強的後盾,除了給我發放全額工資,院領導和係主任還時時給我加油鼓勁,給我精神上的支持。所以我僅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就取得了博士學位。”35歲的博士劉帥對河套學院充滿了感激之情。
河套學院自身培育人才——博士 劉帥
劉帥是臨河本地人,他在大連海洋大學取得了碩士學位,研究的是細胞生物學。2011年,他通過綠色通道(碩士免考)入職河套學院農學係。工作兩年後,追求上進的他感覺自己的碩士學位競爭力不夠,於是向學校提出考博申請。
“當時院領導聽到我考博的想法後,非常鼓勵和支持,讓我脫產專心備考。在我考上博士後,學院給予我全額工資保障,而我當時了解到,其他學校的教師讀博期間隻給80%的工資。”劉帥說,“按照學院出台的政策,博士畢業回來享受副教授待遇,工作滿8年還會額外獎勵6萬元,此外,博士在評職稱時會優先考慮。這些都是促使我下決心讀博的因素。”
河套學院自身培育人才——博士 劉帥
如今,取得博士學位的劉帥不僅工資待遇提高了30%,他妻子也被學院安排到實驗室工作。“在新校區,學院還為他專門準備了一間實驗室,並將為他提供1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我們盡最大努力為他們營造最好的科研環境,讓他們幹事有舞台、發展有空間。”農學係主任李愛珍說。
在讀博士路慧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政策心存感激。她在2015年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博士。同樣,她在讀博期間領取學院全額工資。但在走之時,她遇到了難題,因為剛結婚,一下拿不出三萬元的學費。好在學院為她墊付了15000元,解了她燃眉之急。“當時真的是雪中送炭,讓我對學院一直懷著感恩的心。雖然現在有其他學校和機構來挖我,但我都拒絕了。”
河套學院自身培育人才——在讀博士 路慧
將於2019年畢業的路慧,目前已經回到河套學院開始了科研,她研究的課題是天敵昆蟲繁育。路慧介紹,這個課題是她直接向賽院長申請的。賽院長了解到該課題對我市農作物有好處,很快就批準了,並且為她在新校區設立了一間80平米的實驗室。
河套學院自身培育人才——在讀博士 路慧
路慧的研究將對我市生產綠色無公害農作物大有裨益。舉例來說,玉米深受蚜蟲之害,它的天敵是瓢蟲和草蛉,而路慧就是將這兩種昆蟲大量繁殖,再投入到玉米地。這將最大限度降低農藥、殺蟲劑等化學製劑使用造成的負麵影響,對我市打造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有重要意義。“我了解到,本地一些草莓種植基地每年要花八九萬從外地購買‘捕食蟎’(一種昆蟲)吃紅蜘蛛,因此這個研究成功了,也能形成一個產業。”路慧說。
河套學院航拍圖
人才戰略:匯聚人才,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多士成大業,群賢濟弘績”。正是這種對於人才的渴望,讓河套學院正在成為群英薈萃的人才發展新高地。各類人才也將智慧才華充分施展,讓河套學院四個字更加光彩照人,讓人才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匹配度和貢獻率不斷提升。
通過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河套學院的老師深有體會的是:科研氛圍更濃了,人們比學趕超的勁頭更足了;學生們發現,圖書館“一座難求”了,畢業更好找工作了。企業家們也欣喜地說,這些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術的碩士、博士與企業合作之後,很快解決了長期困擾他們的難題。
賽音德力根與高娃在實驗室
數據更能說明問題:2014年之前,國家級課題在河套學院處於空白,而如今超過了10項;2012年至今,河套學院自治區級課題超過了200項;2014年以後,河套學院陸續建立了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1個、自治區級重點工程中心1個、教育廳重點科技培育平台1個。
這些高層次人才,給河套學院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就業率、考研錄取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現在,河套學院的就業率由過去的80%多提升到了90%以上;考研錄取率提升到了10%;農學係和動物科學係的專業課分數在全區位居前列。
對此,河套學院院長賽音德力根總結,近幾年來,河套學院堅持質量興校,人才強校,特色立校的辦學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學科建設為支撐,全麵推進綜合改革,努力培養地方經濟社會需要的應用型本科人才。
賽音德力根說,在辦學理念中,人才強校處於核心位置,為此,學校實施了一係列引進和培養人才的政策,效果十分突出,比如對於引進的博士,給安家費20萬,科研啟動經費10萬,配套過渡性住房和匹配實驗室,對每位博士投入20萬到500萬不等,近四五年來,河套學院在引進博士和碩士上,已投入了2000多萬元。
賽音德力根與高娃在實驗室
引進和培養了人才,還要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賽音德力根介紹,學校采取感情、政策等多種方法留人,主要有思想交流,關心關愛,並給他們創造充分發揮個性化才華的平台,以及出台一係列優惠政策留住他們。比如博士進來就享受副教授的待遇,博士後進來享受正教授的待遇,而且評職稱、評先進、幹部提拔等都會優先考慮,在人才使用上,有特殊貢獻的人才做到了破格使用。
賽音德力根表示,現在河套學院的很多博士已經成為相關專業的骨幹力量、學科帶頭人,他們在教學、科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他們的研究方向緊緊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發展、綠色發展的需求,解決了一係列的技術難題,得到政府和企業的高度評價和歡迎。目前,河套學院已在巴彥淖爾建立了4個博士工作站,今年準備再建4到5個。
“河套學院將根據學校需要,進一步強化引進和培養人才的政策,我們今年出台了英才實施計劃,準備實行年薪製度,根據博士和博士後的不同情況決定待遇,還會每年拿出500到1000萬支持人才引進。我們會把人才強校工作做實,為我市高質量發展匯聚強大智力支撐。”賽音德力根說。
為河套學院人才戰略點讚!
巴彥淖爾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飛/文 高曉龍 焦世聰/圖 陶飛 閆巍/視頻 陶飛 /剪輯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